邢筱萍: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激发创造和实践能力

河南教育在线 时间:2014-07-24 14:56:47 来源:
阅读:481 次

邢筱萍校长就中关村中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情况,及当下基础教育方面核心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。

邢校长谈到,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,实际上是在学校的教育、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。邢校长很赞赏给中小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。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,可以促进学生去实践、去研究,激起学生的兴趣。所以,很多年来中关村中学都是一直在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。从2007年以后,每年都有学生通过我们这个平台走向全国,参加全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,学生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,有不少同学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。有了这样的大赛,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去创造、去实践、去研究。

关注学生全面发展 关注学生特长、特色发展

对于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,邢校长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。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,要选择好的大学,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高考,还是要看分数。现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其实也逐年地在改变,比如通过自主招生,渠道已经比以前要多了。但是,高考需要好的分数才能进好的大学,这也是现实。因此,在中学里面,就导致了学校最重视的还是升学率。哪一名校长都不敢说,“我可以放弃升学率”,“我可以不关注学生高考的成绩”。目前至少是公立学校的校长,还没有敢这样去做的,因为这是社会的大背景。

但是另一个方面,这些年我们国家在教育上,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上,提出了很多的教育改革的新理念、新方法,也有很多有胆有识的校长,开始积极地实践和尝试,尝试改变只重视升学率、只重视高考分数的这种现象,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,或者说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、特色发展。

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做了一个课题,叫高中特色发展实验项目,这是教育部的一个国家级的重点课题。目的是希望高中每个学校要办出每个学校的特色。我们中关村中学就积极地参与了这个课题的研究。参与的每个学校定的特色也不太一样,比如有的偏重文科的经济学的研究,有的偏重课程的自主安排、自主排课,还有的是办学体制的改革。像我们学校,我们的特色就是整合社会资源、提升科学素养。我们为什么把这个作为特色呢?就是因为我们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区,我们这个地域科技教育的资源非常多。所以,我想把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,从小培养孩子的一种科学的素养、科学的精神,希望从我们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学生,科学素养比其他学校的学生要高。

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,中关村中学的收获确实挺大的,比如我们开设了科学大讲堂。从2011年到2013年两年的时间,我们请著名科学家进校园做了二十二次科学演讲,听的学生达一万六千人次,让学生了解到了最前沿的科学。比如神舟十号上天,我们请这方面的科学家来给学生讲航天发展知识;比如现在北京雾霾严重,我们就请这方面的专家给学生讲讲雾霾的情况怎么治理。最终让孩子了解科学的发展,体会科学的魅力。

同时,我们还开设了一些固定的课程。我们请科学院或者大学的研究人员来给学生上课,通过这种课,让学生对某些领域的科研有了解、有兴趣,可能孩子将来就愿意从事这方面的研究。比如我们开的生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,就是请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科学家来讲的,还有农大的老师讲食品与健康,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讲药品与健康等等。

创新精神、科学素养的培养,一定是学校要给他搭建平台,创造机会,然后把学生的那种内心创造的欲望给激发出来。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改变,我当校长十四年,从2000年到现在,我觉得科技活动,只要学生愿意参加、学生有兴趣,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、动手思维能力有好处,我就支持。无论是给他们从外聘请老师,还是从我们学校内部聘请老师,还是花钱给学生购买物件,都大力支持他们。

所以,这些年我们还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。比如2013年我们学校有三名男生获得了丘成桐国际中学生数学银奖,他们从生活中发现课题,研究足球射门弧线的问题。从高一开始用两年半时间,采用数学的模式反复计算进行研究。研究初见成果后他们就去参赛,但是什么奖都没获得。他们觉得研究还不够深入,然后继续研究。通过弃而不舍地研究,最终获得了丘成桐国际中学生数学银奖,是含金量很高的奖项。

 1/3    1 2 3 下一页 尾页

相关资讯

    无相关信息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