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口郸城一高考前每两天一套试卷 被称为高考工厂

河南教育在线 时间:2014-06-03 09:03:25 来源:东方今报
阅读:1094 次

每天早晨5点30分,郸城一高是这座县城最早苏醒的地方

简陋、拥挤的宿舍里,陈会欣从杂乱的床铺上爬起来,她只有斜侧着身子,才能从床缝间30厘米的距离中间挤过,到水房洗漱。

去年,陈会欣高考失利后,来到这里复读。“受一年苦,受益一辈子。”父母这样告诉她。

在过去的两三年,郸城一高以超过30%的一本高考升学率闻名全国,一时间,县城拥来了四面八方的高考失意者及朝圣者。这里和衡水中学、毛坦厂中学一样,被称为“高考工厂”。

5:50

班主任到校 防学生“早起”

5月30日5点30分,郸城县城一片安静,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。

新华路中段却已经热闹起来,蹬着三轮车卖肉夹馍、鸡蛋灌饼、豆浆的小贩从县城各个角落往郸城一高附近聚集。他们的到来,昭示着这所中学新的一天开始了。

夏天的暑气很快升腾起来,郸城一高的宿舍楼里,不少学生苏醒。

陈会欣的宿舍在二楼,屋里住了16名同学。8张高低床紧挨着墙的一侧并排形成了一个大通铺,床的另一侧,是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过道。人多地方窄,过道里也摆着包、拖鞋……

5点50分,同学们陆续起床。此时,班主任已各自从家陆续到达了各个教室门口。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学生,防止学生“早起”。说是监督,老师们也只是远远地看着,不让同学们在6点以前到教室。

6:00

几千人洗漱 几乎听不到声音

6点,宿舍楼开门了,这所有9000多名学生的高中彻底苏醒。

宿舍楼里,学生鱼贯而出,陈会欣迅速地冲到外面洗漱。宿舍楼下,有两排水龙头。为了节省每一秒的时间,学生都把牙具和毛巾塞在水龙头上方的防护网,或者放在窗台上,如同蜂巢一样。

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,让每个人都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:从数百套长相雷同的牙具、毛巾中找到自己的,并占据最佳的位置,用最短的时间刷牙、洗脸。在偌大的校园里,几千人同时洗漱,却几乎不用排队,也听不到嘈杂的声音。

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蜂巢,每只训练有素的“蜜蜂”忙碌进出,互相不打扰,更不会发生碰撞。

几分钟后,洗漱完毕的同学已经整装完毕。他们或去食堂吃饭,或买个鸡蛋灌饼、馍夹菜边走边吃。

寝室楼离教室也就百十米,人潮涌动,安静而有序。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固定轨迹,上楼或去一楼教室,每个人都是直奔目的地,行色匆匆,丝毫听不见追逐打闹和说笑的声音。

7点之前,所有的学生都已进了教室,早读声声声入耳。

7:00

最后一排学生  “半个屁股”在教室外

教学楼里,每个教室都坐得满满当当,课桌和人中间,“一根针插进去感觉都很困难”。

第一排同学课桌紧贴着讲台,前门边的男生一伸腿,脚都能感受到教室外吹来的风。最后一排的学生背都贴着墙,坐在门边的同学,“半个屁股”露在教室外面,他只微微侧身,直接就能跨出教室。

赵帅正在教室里读英语。去年高考,他的成绩只够上三本,复读的目标,是二本。

当初,父母也是千打听万打探,才决定让他来郸城一高。这里曾培养出省高考状元,高考升学率也是全省领先。抱着拼一年的打算来到郸城一高,赵帅唯一的感觉就是“人多”。

原本,赵帅喜欢运动,但自从复读,他变得有些“宅”。

“教室太挤了。”赵帅说,坐到座位上,伸个胳膊踢个腿都会碰到同学。自己想趁课间在教室里走动一下,会打扰到更多同学,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。

赵帅所在的班有110名学生,他觉得自己比较幸运,因为高三还有个班,160多人。

9:00

考前每两天一套试卷又来了

9点,第二节课正在进行中。

在高一高二教室里,老师用扩音器正在上课。站在教学楼外,带着豫东口音的男中音,慷慨激昂的女高音,汇成一部雄壮的“交响乐”。

临近高考了,高三学生都在两天一轮的摸底考试中度过。考卷发下来,每个人都低着头忙做题,教室里“连掉一根针都可以听到”。

为了方便考试,课本和练习题都堆在教室外的地上,形成了一座座小山。对于每一个参加高考的人来说,这些题目就是他们要面对的“海洋”,想要到达彼岸的大学,必须勇敢游过去。

高考的教室

11:00

校门口的“家长摊贩”开工

郸城一高门口,热闹与宁静像被定了时,非常规律。

11点,临近放学,校门口已经有推着三轮车的商贩来此占位。卖炒饭的、卖玉米的、卖杂粮煎饼的、卖鸡蛋灌饼的……十多分钟后,本来很宽的人行道被商贩们占得满满的。他们边忙活着储备“粮食”,边向校门口处张望。

近12点,下课铃声响了。学校食堂不可能同时容纳9000多人吃饭,学校允许学生们出门觅食。踏着下课铃声,学生们自觉分成了两拨,一拨直奔食堂,一拨直冲校门口。

瞬间,校门口每个小摊前都围来了学生。这个要鸡蛋灌饼,那个要玉米,个别还会再搭配着来份豆浆或酸奶。

陈利华两口子的摊位也在中间,一个人揉面,一个人正熟练摊着鸡蛋灌饼。别小看这个摊,一天他们能卖三四百张饼。

“我儿子也是郸城一高毕业的,考上郑大了,现在在郑州上班哩。”说起儿子,陈利华眉眼都带着笑。当年,儿子在这儿上学,吃饭不方便,他们干脆在学校门口卖鸡蛋灌饼,既能照顾儿子,也算贴补家用,这一来就是七八年。

陈利华说,好多摆摊的都是以前的或现在的家长,就是接孩子时看到了校门口的商机。“想着孩子在学校里学习,俺在门口摊饼也浑身有劲。”这校门外一个个饱含着感情的鸡蛋灌饼、肉夹馍,供养了校门内不知多少学子的大学梦。

13:00

校园内外顿时安静地午睡了

虽然不是封闭式管理,但郸城一高有个铁打的规定:中午1:00~2:00午休,住校生不能在校园里走动,走读生回家休息。

中午1点,午饭时的那股热闹劲儿没了,郸城一高又安静下来,有同学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,有些趴在桌子上枕着复习资料午睡,有些则“奢侈”地回到宿舍,躺在床上补个小觉。

冯强在郸城一高对面开了个小报亭,校园安静的时候,也是他儿子午休的时刻。去年,冯强的儿子并没有考上一高,他托了N层关系,找了无数个熟人,才把孩子送到了这所学校。

“进了一高的门,半只脚就进了大学了。”冯强说,在郸城,托关系将孩子送进郸城一高,“是很荣耀、很有面子的事情”。

赵帅也记得当时把他送到学校复读的前一晚,父亲高兴得像中了几百万一样。“这么难进的学校,一定要好好学啊。”言语间,赵帅清楚看到了父亲的期待。

14:00

学生们对“朝圣者”熟视无睹

下午,对于走廊里的来访者,就连“半个屁股”坐在教室门外的学生,也目不斜视。因为,他们已经对参观者习以为常了。

从2012年开始,这所学校因为培养出高考状元、名列前茅的高考录取率而声名鹊起,陆续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。截至目前,这里已经接待了来自安徽、山东、江苏、湖北、湖南、宁夏、河北等10个省市的100多所学校数千名参观者,还有安徽的学校直接带着尖子生来郸城一高沾灵气。

“刚开始接受兄弟学校参观时,学校是免费的,结果七八辆旅游大巴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校园。”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,因报告厅容量有限,部分参观者站着听了一上午。

为了控制人数,学校被迫将免费参观改成了收费考察,这也阻挡不了潮水般涌来的校长、老师、家长。学校每年下半年每月都安排几次校园开放日,接待应接不暇的参观者。

“经常有外地的车辆来郸城一高。”冯强说,附近的宾馆、饭店都因此生意兴隆。

17:00

一所中学带来的“校园经济”

下午5点,晚饭时间,郸城一高校门口再次活跃起来,摆摊的还是老面孔。郸城一高绝对拥有将校门口人群拽进同一生活频率的引力。

学校对面有家饮品店,才开张两个多月,但女老板乐得合不拢嘴。有人问:一天能卖四五百杯奶茶不?

“四五百杯?一天卖1000多杯都不成问题。”女老板说,别看店面不到10平方米,租金已经从3年前的3万元涨到了现在的五六万,虽然贵,但一年算下来,利润还是可以的。

同样看中校园经济的还有老周,他租下了学校对面一栋四层小楼,正在领着工人粉刷成学生公寓。

“学校的条件有限,学生公寓主要针对外地学生和不愿住校学生。”老周说,四层20多间房子,分为四人间和六人间,价格从600元/学期到900元/学期不等。还没装修完毕,已经有十几个人来预订了。

郸城一高对面100多个房间的宾馆,早在半月前就被预订完了。“郸城一高是考点,我们这儿有80多间是预订给监考老师的。”宾馆服务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剩余的20余间客房,早被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抢完了。

22:00

陪读的家长还不能睡觉

晚上10点,走读的学生陆续走出校门。在郸城一高附近的一个小区门口,刘萍站在马路牙子上,等着儿子回来。接过书包一进家门,她赶紧把准备好的鸡蛋炝锅面下锅。

吃完“夜班饭”,儿子还要挑灯复习到12点。

“就这一个孩子,供好他上大学,是家里的头等大事。”刘萍说,去年9月份起,怕复读的儿子吃不好,她请了长假,来到郸城“全职”陪读。

他们每月花1000多元在小区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,虽然一年吃住要两万多元,但她觉得只要孩子能考上好大学,一切投入都是值得的。刘萍每天掐指算着日子,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,她比孩子还紧张。

“熬过去,就是胜利。”刘萍说,很多家长觉得高考决定孩子的命运,其实现在改变命运的机会还有很多,不管孩子考上什么样的大学,只要用心付出,都会成功。

学校贴满标语

传说中,郸城是老子炼丹成功的地方。如今,这座豫东县城,正以炼出的另一个“仙丹”而被人津津乐道:

2012年,郸城一高诞生了河南省理科第一名,23人被清华、北大录取,全校三分之一学生上了一本线。2013年,郸城一高诞生了河南省理科第二名,26人被清华、北大录取。即将到来的2014年高考,郸城一高已有18人获得清华、北大的自主招生加分,考上“两校”人数面临新突破。

【生源】

九成是农家子弟 升学愿望强烈

郸城一高校园里,不仅看不到省内外名校常见的实验楼、体育馆等设施,连教学楼也只有两栋。因为学生太多,老师们原本的办公室已经被腾出当做教室,而老师们则在楼顶加盖的板房里办公、教研。是什么导致郸城一高的迅速崛起?

在郸城一高老师王雪涛看来,周口1120万人,是河南人口和农业大市,郸城一高90%的学生父母都是农民,农民子弟强烈的升学愿望也是这所县城中学实现“逆袭”的原因之一。

“和城里孩子相比,他们的成才通道非常有限,考不上大学就得出去打工,或回家种地。”王雪涛说,而高考则是他们为数不多可通过自身努力和公平竞争,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,所以他们比城里的中学生学习也就更刻苦。

【气氛】

到处都是标语和口号掀起斗志

一进郸城一高的校门,任何人都会被两侧的墙壁所震撼:在高达4米多的门洞两侧墙壁上,一侧贴的是2013年郸城一高被二本以上高校录取的部分名单,密密匝匝一直顶到天花板,足有3000多人;一侧则是学校荣誉墙,近百块“优秀学校”“先进单位”的匾额占据了整面墙壁。

走进校园,如同进入临战前的军营,各种横幅、标语几乎布满每一寸空间,空气中都能闻见“高考”敌人带来的火药味——“要成功,先发疯,下定决心往前冲”“尊严来自实力,成绩源于实干,别人在拼杀,你在干什么”“今天,你努力了吗?别丢了野心和欲望”“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,你选择哪个”……

“在这种氛围里,感觉不好好学习,觉得对不起家长、老师。”高三学生刘阳说,标语确实能起到激励作用,当他稍有松懈时,想起在外打工的父母,就会羞愧有压力。

【方式】

每天宣誓+班级对比+造星运动

当许多学校都进行高考前百天誓师大会,而郸城一高则提出“600天冲刺”,为让学生保持斗志,每天上午8点上课前,每个班的学生都会全体起立,举右手宣誓:“我庄严宣誓! 在高考冲刺最后日子里,我将唤醒我所有的潜能, 我将凝聚我全部的力量!”校园外老远都能听到这高亢激昂、豪气冲天的声音。

对学生来说,只要身处校园里,就能感受到竞争无处不在。

走廊里,有考上清华、北大学生的大照片,在每间教室的后面,都会有班级学生的“梦想榜”。“刘福晖,目标分数:630分,大学:浙江大学,对手:王东方……”不仅每个人有理想大学,还要求学生明确对手和目标分数。每个学生在班里,都有一个自己的“假想敌”。

学校在学生中还开展“造星运动”,每学期评选校园之星,包括“学习之星”、“拼搏之星”、“进步之星”等。学生成为校园“明星”,大幅照片被贴在墙壁上,是在这所中学里最有面子的事。

【作息】

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严丝合缝

在郸城一高,一张从6:10至22:20的作息时间表将学生的每一分钟都严丝合缝地分解掉,保证每天近14个小时学习:上午、下午、晚上11节课,由老师上课讲解;4节自习课,大部分时间学生用来复习和做题。其间,学生的休息时间只有午饭1个小时、午休1个小时、晚饭1个小时。

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快走或小跑的习惯,并有着自己严密的轨迹设计,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。像高三学生张峰,他们班在四楼,由于下课上厕所的人太多,他都是利用快上课前的时间飞奔下楼,再踩着铃声飞奔上楼。

对郸城一高的学生来说,“考试多、密度大”是每天生活的常态。

“从5月20日开始到6月5日,两天一轮全仿真考试,完全像高考一样。”高三学生杨学明说,这样频繁而密集的考试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时依然保持“手感”。

2013年考上清华大学的陈昭文这样描述:“一个月76场考试,写了28张英语卷子,13张理综卷子,数学题集记了20多页……”

“痛恨考试是没有用的,你得把考试当朋友。”考上清华大学的郸城一高学生桑留芳说。

【老师】

经常“一手拿着馍一手改着卷”

在郸城一高,时间紧、压力大的不仅是学生,还有老师。

据王雪涛说,学校实行全员聘用制和职级工资制,每年暑假都要进行全员聘任,校长聘年级主任,年级主任聘班主任,班主任聘任课教师,并对聘任的教师进行考核,根据考核确定7个档次的职级工资,防止平均化和吃老本。

还有激励措施。2013年,高三教师高招奖最低的能拿到1万元,最高达到4万元。在这种激励下,郸城一高的老师们工作起来格外有劲。

因为学校要经常做题考试,每次考完,每位老师都面临上千份的评卷量,现在虽然用电脑评卷,但老师们的工作量仍是巨大的。

“为了第一天考完试,第二天就能点评试卷,在郸城一高,老师们改卷从来不过夜。”王雪涛说,改卷就像老师的“农活”,抢收是“家常便饭”。有时为了连夜将卷子改出来,老师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,经常“一手拿着馍,一手用鼠标改卷”。

王雪涛说,为了感谢老师家庭的付出,学校每年都会评“优秀家属”,不少女老师的婆婆、男老师的爱人,都当选过“优秀家属”,“校长会亲自给他们戴上大红花,发荣誉证书”。

奋斗中的各个中学

不仅仅是郸城一高,近年来各地特别是考生压力大的地区都崛起了如衡水中学、毛坦厂中学等神一样的 “超级中学”。高考录取中,“超级中学”创造了神话,垄断国内一流高校的生源,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。

是什么催生了“超级中学”?“超级中学”是教育的出路还是死路?

【现象】

江湖流传着神话中学的传说

每年高考前后,江湖上都开始流传着神话中学的传说,它们或是题山卷海的新晋苦修派,或是出身尊贵的传统豪门。

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“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”。每年有近万名复读生及应届高三学生在这里进行“锻造”,在高考的检验下过关后,输往全国各地的大学。2013年,安徽约有10.5万名复读生参加高考,毛坦厂中学就占了近8%。衡水中学也有着“高考超级工厂”的称号。这所学校曾有104人考入清华北大,二本上线率高达98.2%。而近年来,郸城一高也开始以新的“高考神话”闻名全国。

【分析】

“超级中学”是怎么形成的

一般来说,教育界内部会把那些“高考成绩十分优秀”、“高分学生集中”、“考入名校人数较多”的学校称为超级中学。

据报道,近10年来,毛坦厂中学的本科升学率每年都在80%以上,并且还在不断地刷新着自身纪录。同样,2013年,河北省高考,衡水中学不仅囊括了河北省的文理科状元,文理600分以上的考生也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。近两年,郸城一高成为通过高考录取到清华北大人数最多的河南中学。

好的升学率为学校带来了好生源,不少家长慕名送孩子来读书。无论是在毛坦厂中学、衡水中学,还是郸城一高,都有不少外地的学生来此就读。全国人大代表黄艳甚至直言,有些超级中学就是靠强拉生源起家的。

【业内】

办几所超级中学

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

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,超级中学的“马太效应”初显,强校越来越强,弱校则难以为继。

今年周口市“二模”中,郸城一高垄断了理科前10名,文科前20名中也占据了16席,曾很有实力的项城一高和淮阳一高等,被远远抛在了后面。

“它们用流水线的模式输出大学生,名气也随着滚雪球般越来越大,这也让它们牢牢地占据着教育资源食物链的顶端。”省内一所示范性高中的校长如此评价“超级中学”。

在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郝森林看来,超级中学就像黑洞,把好生源和教育资源都吸进去了,这也直接导致“一校功成万校枯”的效应。他认为,消除“超级中学”虚火,首先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观,切断背后的利益链条,促进教育均衡、公平发展。

“办少数几所超级中学,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。”郝森林说,在高考制度不大可能改变的现阶段,要解决教育上的不平等,还要靠教育部门行政手段的干预。他建议,在资源和待遇上,给予超级中学以外的弱校更多倾斜,形成人才和资源从强校到弱校的“逆向流动”,实现教育均衡。

网友热议

是对人的摧残还是“淬炼”

某网站曾做过一个调查,结果显示,22.68%的网友认为中国教育制度就是高考,超级中学是高考保证;17.92%的网友认为超级中学各有特色,不可一概而论;8.15%的网友认为超级中学只是中国高考制度的缩影,因高考而存在。

@安哥郝帅:OMG!这一天感觉都喘不过气来,太满了,是要培养机器人的节奏吗?

@新闻言亮:在理想方面,超级中学的结果很现实,大多数孩子能上一本。而问题就在这里:现实的人可以罔顾理想,但有理想的人无法脱离现实。

@likepoetry:每个学生个体,还是可以清醒和自救的。清醒就是知道高考这种竞技体育,是非常扭曲和摧残人的,赢了没什么好得意的,并不会经过这场所谓“历练”“淬火”,人生就光闪闪的。

@紫菲:超级中学并不一定会造成教育不公平,对不少像郸城一中这样的农村地区超级中学来说,它们反而能让更多农家子弟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
记者手记

他们像是职业“高考选手”

走进郸城一中,如同走进没有硝烟的战场。身处其中,即使是早已告别高考多年的人,也会感觉到压迫感扑面而来。

教室里没有玻璃黑板,老师们也只能在楼顶的临时房里办公,很多人来到这里,都惊叹于它的朴素和简陋。为什么这所如“屌丝”一般的县城中学能创造高考神话?而指标“高大上”的省级示范性中学却“考”不过它们?

“他们就像中国运动员,是集训体制培养的职业‘高考选手’,在他们面前,我们的学生更像业余选手。”一位曾到过这里的老师评价,这里的学生如同身处中国体育的“举国体制”,以奥运会金牌(清华北大)为最高目标,以赛代练,常年集训。在这种制度下,运动员(学生)训练刻苦,求胜欲望非常强烈,这在奥运比赛(高考)中是制胜的关键。

金牌不是奥运会的真谛,高考也不是人生的终点,考上了清华北大,也还需面对人生的种种考验。或许,像中国体育一样,当我们不再以获得金牌为运动的唯一目的,或许这种高考的“举国体制”也会被“职业化”所消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河南教育在线:小编)

 

相关链接:

回溯高考五十年 河南考生备考费用花销大比拼

奥数体育项目高考加分“瘦身”

做好高考期间安全稳定工作

 

网友评论